Yulong · 2022年12月16日 · 北京市

软包电芯的突围和复兴

引:我的职业生涯从进入汽车行业开始,就开始从事电动汽车的开发。所以一直都关注电池包的技术路线。

从2010年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,通用的Volt和日产的LEAF都是软包电芯,除了特斯拉用18650以外,可以说软包电池=第一代动力电池。很多朋友在问我,软包电池这几年的发展为什么没有别的技术那么风风火火。

近几年,锂电池领域正在进行技术突破,除了围绕化学体系的改进,很多技术进步都属于结构创新——有火爆行业的刀片类电池、特斯拉和宝马引领的4680大圆柱电池、以及方壳电池搭配的麒麟电池CTP3.0技术。相比之下,这几年软包电池在憋什么大招呢?

事实上,电池的不同封装形态都是服务于用户端的需求。在消费电子领域,软包电池普遍用于手机、笔记本等产品。在汽车领域,目前方壳被广泛接受,软包在中国因为供应链不成熟、技术难度大、成组效率低,以及参与的电池厂少等原因,热度不高。但是目前软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,后续该怎么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,今天的文章主要来谈谈这个事情。

从历史来看,软包电池也经历了非标准大尺寸、355模组电芯、390模组电芯和590模组电芯,之前的设计更多是从电池本身角度谈设计,随着软包电池也结合汽车进行结构化设计,那么软包电池的新型设计思路是什么?
image.png
▲图1.软包电池的发展

Part 1 软包电池的特点和市场格局演变的拐点

一、市场的格局变化

抛开电动汽车的早期历史不说,根据IHS的数据,电池的市场格局是在2018- 2021年这几年,是往有利于软包电池的方向发展的。

image.png

▲图2.不同类型电池的封装份额(数据来源:IHS)

◎ 圆柱电池:市场份额在不断变小,从2018年的29%,到去年的15%;根据最新的统计2022年上半年只有12%了。特斯拉一直是圆柱最大的使用者,在开始选用方壳电池以后,圆柱在整个市场影响变小了。

◎ 软包电池:从市场份额不断变大,到2021年达到峰值接近30%,今年上半年份额略降,在25%左右。

◎ 方壳:一直占领50%的市场份额,近两年占比有所增高。

数字是客观的,在数字后面我们还能看到电池厂商的情况:在动力领域圆柱电池的主要提供商是松下、LG和SDI,软包电池主要是LG、SK on、AESC远景和国内的孚能;方壳电池,一个是宁德时代,一个是比亚迪(刀片也是方壳的变种,融合的产物)。从产品终端的汽车市场来看,电池产品的比例受限于整车的销量。因此,方壳电池的份额走高和车端市场息息相关,同时挤掉了其他产品的份额。

二、 市场拐点的原因分析

整车企业应用端在变化,从汽车企业角度来看,也确实存在和电池企业的博弈。

◎ 特斯拉:从只用圆柱,到2020年10月导入方壳,目前方壳比例逐步升高。这里分界线,就是一个电池包里面兼容圆柱模组和方壳模组。

◎ 奔驰:从EQC阶段只用软包,到开始在EQS上导入方壳电池——这里也确实是方壳和软包兼容的模式。

◎通用汽车和福特:这两家在美国主要围绕软包电池,但是在中国都采用了方壳电池为主。

在中国市场,由于有2017年开始的补贴退坡要求,还有产能供给的问题,从这一年起,中国车企绝大多数企业只使用方壳。这里一方面和方壳的技术优势有关:

◎ 方壳提出取消模组,利用自身刚性来提高体积使用效率,降低成本。

◎ 方壳提出了大电芯方案,从1倍厚到3倍厚,成本降低,容量做到300Ah。

另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原因,还和方壳主要的供应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产能扩张速度有关——产能高速扩张,客观上提高了市占率。

圆柱电池在2017年以后的式微,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因为质量一致性难以保证——我们看到小鹏在早期的设计尝试了圆柱电池,也是在国内吃了亏然后改选用方壳的。

软包电池在国内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,主要的原因有:

◎ 一方面是材料供应的问题,包括铝塑膜这样的材料没有国产化。

另一方面,在中国车企要求规模化供应的当口,软包需要克服技术问题,并给关键的产能供给一些爬坡时间。
image.png
▲图3.主要汽车企业的挑选

在技术方面,因为软包的主要特点,在围绕能量密度这个方面的优势不突出(电芯高,Pack打折率大),竞争时在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就有些吃亏。这也是软包电池急需解决的问题。

image.png
▲图4.软包的技术特点

Part 2 软包的复兴

但软包电池并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,想要理清楚这部分逻辑,得先详细分析一下。

软包的优点和缺点。先说优点:*

◎ 尺寸很灵活,可以根据汽车客户的需求,调整产线。

◎ 软包电池,铝塑膜变形空间较大,热失控时电芯层级更容易泄压。

◎ 铝塑膜,重量轻,非活性部分所占比重小,软包电池能量密度高。

◎ 循环过程中对内部结构产生的机械应力小。

◎ 极耳位置充裕,充放电过程中,热量分布均匀。

在实际的制造工艺中,软包采用叠片工艺,这个工艺与采用卷绕工艺的方壳相比,还有如下的优势:

◎ 能量密度更高:电芯内部的卷绕工艺,卷绕拐角部有弧度,空间利用率低一些。这是因为 叠片工艺 能够充分地 利用电池空间。在相同体积的电芯设计下,能量密度也相应提高了——软包叠片相比方壳卷绕和叠片,能量密度高5-10%。

◎ 结构更稳定:叠片工艺在电池的循环往复使用中,虽然也会膨胀,但总体来说,每层膨胀力相近,因此可保持界面平整。

◎ 安全性更高:安全性也是因为结构的自身优势带来的。电极片的膨胀和收缩、隔膜拉伸等都会导致电芯变形,因此,确保电芯的形变最小,也是电池安全性的保证。叠片电池则由于受力均匀,形变小,电芯的安全性更高。

◎ 更长的循环寿命:叠片电池的极耳数量较多,电子传输距离越短,电阻越小,故叠片电池的内阻能够降低,电池产热小。而卷绕则容易发生变形、膨胀等问题,影响电池衰减性能。

◎ 通往未来的固态电池:如果说我们认为将来固态电池要实现的话,软包的形态可能是固态电池必须要走过的路。随着电池固态电解质的突破,能量密度更高,循环更好,成本更低。软包这种形态可以赋予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
从最终的电池成品看,用叠片工艺制成的电池产品,能量密度更高、内部结构更稳定、安全性更高、寿命更长。

软包电池的缺点在于:

◎壳体强度低,成组技术中附加材料多,之前没有采用CTP设计。

◎ 容量做不大,铝塑膜限制了电池的厚度,限制了容量。

◎ 采用叠片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。

也就是说,从产品特点来看,软包需要直面的难点在于:

◎ 技术难度的突破上,结合汽车的开发来设计。

◎ 解决成组率低的问题,把电池容量做大。

◎ 提升产业链成熟度,提高产能。

◎ 有效的成本设计。

image.png

▲图5.软包电池的核心问题

◎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制造端的改进,随着叠片工艺的效率提升,也带动了软包电芯放大了自己的优势。

image.png

▲图6.叠片的工艺

Part 3 软包电池的发展前途

在目前的软包设计中,孚能发布的SPS(Super Pouch Solution)是非常有特点的,可以说为软包的复兴之路探索到一个正确的方向,也走在软包技术的前端。

仔细研究可以看到,SPS主要围绕大软包电芯、大软包电池系统、大软包电池制造。在电芯的设计方法上,是通过大电芯配合层叠布置,可以使电池系统部件减少50%,材料成本降低33%,提升体积利用率到75%。而作为对比,麒麟电池的第三代CTP技术,作为这个领域的王者,体积利用率为72%。

image.png
▲图7.软包企业的生态

在软包领域,孚能的SPS大软包电池是提出了一种解题思路,也值得我们持续跟踪做一些深度解析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:

●解决热失控的问题

软包能否做CTP设计,是一个很大的挑战,孚能SPS的设计是给软包电芯做个壳体,把软包堆叠在一起,可以直接集成到PACK甚至汽车底盘。高效液冷板和导热片的复合使用给大软包电芯提供了“双面液冷,三面传热”的高效热交换,其中竖起来的液冷板可以起到电池PACK的支撑作用,也是可以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的。电池系统的散热效率提升4倍。大软包电芯形成6面防护,配以高效排气通道的设计和热交换能力,SPS大软包电池系统配置8系或更高镍含量的电芯,单体电芯的热失控不扩散(NO TP),当一个软包电芯出现问题,最多出现一个堆叠的模组烧起来,但是整体比之前把电芯站立火烧连营要好。

image.png

▲图8.孚能电池的SPS方案

●整车匹配问题

随着汽车企业的能耗竞争和空间布置的要求提出来,各家电池厂都必须根据主机厂的需求调整生产线,相比方壳和刀片尺寸,这种大软包尺寸我们可以做到更薄,也就让汽车的底盘厚度可以更薄,空间相应的增大。

image.png

▲图9.不同电池的需求

SPS“大软包”卧式布局和叠片技术,可以灵活调节电池系统的底盘高度,同款底盘、一款电芯就可以适配全系乘用车。大软包电芯厚度,是可以灵活改变的,可根据不同的要求配置成8mm-20mm;而且由于Pack高度=电芯厚度*电芯数量,大软包还可以通过调整电芯的堆叠数量来控制电池高度——SPS大软包系统的高度可以在85mm-145mm之间灵活调节,搭载不同能量密度的大软包电芯让电池系统可拥有从80kWh-150kWh的不同容量,满足从性能轿跑到城市皮卡的电动化需求。

image.png

▲图10.适应整车的设计

●快充速度

电池快充是电池特性提升的下一个热点,目前在800V车型上是一个刚性需求。孚能科技的SPS方案中,液冷板和导热片的复合使用,给大软包电芯提供了“双面液冷,三面传热”的高效热交换,电池系统的散热效率提升4倍,加上精准的控温AI-BMS,这样也增加了电池循环寿命,SPS的设计是可以超过3000次循环的。在2021年开始,孚能在这方面就展示了800VTC的超压超充技术,这块的技术储备也确实已经开始了,也是很早应用到量产车型里面去,这对于消费者来说,是一项值得期待的技术。

image.png

▲图11.快充的需求

小结:总体来看,动力电池的三种技术路线,圆柱、方壳和软包都是各自有发展。软包电池的技术路线一直很灵活,在持续的竞争中想要得到更多的份额,一定是把容量做大,结构做简单,才能更符合汽车的需求。在这个方向上,不断有企业在提出电芯层面和成组方面的创新,对整个产业影响挺大。

孚能作为在中国软包电芯的代表,在软包技术层面引领全行业,孚能SPS大软包系统的创新,是全方位的技术革新,从目前的设计来看,不仅是从技术方面做出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思路,还可以看到工程设计人员在其中下了很大的功夫。

另外,软包电池面临的产能难题,孚能科技也做出应对:11月1日赣州30G的SPS大软包电池工厂已开工,预计2023年下半年正式投产。另外,芜湖一期24G SPS大软包电池工厂建设中我们可以期待一下。

作者:朱玉龙
文章来源:汽车电子设计

推荐阅读

更多汽车电子干货请关注 汽车电子设计 专栏。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(id:aijishu20)加入技术交流群,请备注研究方向。
推荐阅读
关注数
11896
内容数
691
专注于汽车电子工程领域,紧跟技术创新,助力行业发展
目录
极术微信服务号
关注极术微信号
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
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
关注安谋科技学堂
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
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
关注安谋科技招聘
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