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Jgibbs · 2月19日 · 黑龙江

DDR 学习时间 (Part C - 3): DFI PHY 与 DFI 时钟频率比

image.png

本节基于 DFI 协议 4.9 节(协议 4.0 版本)讨论 DFI PHY 时钟频率与 DFI 时钟多倍频率比的架构、地址控制/写数据/读数据信号行为。

1 DFI 时钟结构

在讨论 DFI PHY 时钟和 DFI 时钟的频率比之前,笔者首先通过下图对 MC 时钟,PHY 时钟、DFI PHY 时钟和 DFI 时钟做一些阐述。

下图是一个简单但是典型的 MC-PHY 的 DFI 架构的时钟结构示意图。DFI CLK 是 DFI 接口上所有信号的时钟,MC 核心逻辑也工作在该时钟下,所以有时候 MC CLK 指的也是 DFI CLK。

PHY 与 MC 通过 DFI 接口连接的部分因为需要采样和驱动 DFI 信号,也处于 DFI 时钟域,PHY 这部分与 DFI 打交道的逻辑被称为 PHY 接口模块(PHY Interface Module),该模块的时钟被称为 DFI PHY CLK。

输入 PHY 的 DFI 信号在接口模块被转换到 PHY 时钟域,输出给 SoC 芯片外部 DRAM 颗粒。PHY CLK 是 PHY 内部时钟,在许多实现中 PHY 内部 CLK 和 DRAM 的时钟(CK)频率相同,在传输数据与控制信号给 DRAM 的同时,PHY 也将 PHY CLK 通过 CK 差分对传输给 DRAM,作为 DRAM 内部的工作时钟。

尽管严格来说 PHY CLK 和 DRAM CLK 并不是同一个时钟,但因为在这类实现中 DRAM CLK 由 PHY CLK 产生,所以有的时候会用 PHY/DRAM CLK 来指这个一般在 PHY 内部产生,PHY 内部使用,然后传输给 DRAM 的时钟。

image.png
图 1 - 一个典型和简单的 MC-PHY DFI 架构时钟结构示意图

上图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,实际的 MC/PHY CLK 结构会再复杂一点点,比如 PHY 内部时钟可以和 DRAM 时钟频率不同,如下图所示,我们下次在专门讲 DDR 子系统时钟结构文章中再详细讨论 PHY CLK,DRAM CLK。

image.png
图 2 - 一个更复杂的 MC-PHY DFI 架构时钟结构示意图

本篇作为 DFI 解读文章,重点关注的是 DFI 接口两端的 DFI CLK 和 DFI PHY CLK ,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频率比下的信号行为。

2 DFI PHY 时钟与 DFI 时钟频率比

当我们选定一个 DRAM 器件的速率后,比如 DDR4-3200 后,PHY 时钟频率实际也已经选定为 1600MHz,也就是 DRAM 数据速率的一半。在本文的讨论中,我们设定 DFI PHY 时钟与 PHY 时钟相同,也是 1600MHz。

我们可以做选择的是 DFI 时钟频率,因为 DFI 协议规定 DFI 时钟频率与 DFI PHY 时钟频率比 (Frequency Ratio)可以是 1:1, 1:2, 或者是 1:4。也就是说 DFI 时钟频率可以等于或者小于 DFI PHY 时钟频率。以 DFI PHY 时钟1600MHz 为例,DFI 时钟可以是 400MHz,800MHz 或者 1600MHz。

下表是以 DDR4-3200 系统为例,列出了系统中存在的时钟/数据频率,帮助读者更清楚这几个频率间的关系。

表 1- DDR4-3200 系统中的时钟/数据频率
image.png

可见,DFI PHY 时钟与 DFI 时钟频率比只会影响 MC 和 DFI 时钟频率,频率比越高,MC 和 DFI 时钟频率可以越低。

3 1:2/1:4 倍速率 DFI 时钟的优劣势

MC/DFI 时钟频率可以小于 DFI PHY 时钟频率对于 DDR DFI 架构实现有很大的好处。MC 部分的逻辑要比 PHY 部分复杂一些,因此 MC 的时钟频率很难做的和 PHY 一样高。举个例子,在主流的 14nm 工艺上实现 DDR4-3200 的 DFI 架构,PHY 的 1600MHz 时钟时序收敛是相对容易的,而在 MC 处使用和 PHY 时钟频率 1:2 的 800MHz 时钟会是更可行的选择。笔者个人理解在 14nm 工艺节点上,基本只能在逻辑级数比较少的处理器 (Processor) 流水线电路上实现 1.6GHz 的频率,DDR 控制器的逻辑级数做不到那么少。

注: 如果你阅读协议原文会发现,原文的视角是从 DFI PHY 时钟频率可以是 MC 时钟频率的倍数出发。本文选择了对向的视角,觉得更好理解一点。
降低 MC 时钟频率后,MC-PHY 之间的数据位宽会相应倍数增长,使 MC-PHY 的数据量和 PHY-DRAM 保持一致。

下表以 32-bit 位宽 DDR4-3200 系统为例,罗列了不同 MC-PHY 时钟频率比下,MC 的 DFI 数据位宽。

表 2- 不同 MC-PHY 时钟频率比下,MC 的 DFI 数据位宽
image.png

除了数据位宽之外,地址与控制信号数量也会增长,具体的原因我们在后文讲到地址与控制信号的行为再讲。

这些增加的 DFI 信号可能会增加一些 PD 同事在布局布线上的烦恼,但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,毕竟数据位宽大了,但时钟频率低了不是?相信你的后端同事能搞定!

4 DFI 多倍速率时钟定义

多倍速率的 DFI PHY CLK 和 DFI CLK 满足以下两条条件:

  • DFI PHY CLK 和 DFI CLK 相位对齐
  • DFI PHY CLK 的频率是 DFI CLK 的两倍或者四倍

因为 DFI 总线中的部分信号是在一个 DFI PHY CLK 相位有效的,为了描述一个 DFI CLK 中的多个 DFI PHY CLK 相位,依次把 DFI PHY CLK 相位称为 P0/P1(1:2),或者 P0/P1/P2/P3(1:4),如下方的原图 38 和 29 所示。

image.png

因为 DFI CLK 和 DFI PHY CLK 相位对齐,所以 MC 在 DFI CLK 上升沿发出的信号,能够被 PHY 采样。而为 MC 的信号采样建立时间考虑,DFI 协议规定 PHY 只能在 DFI PHY CLK 的 P0 上升沿发送信号。

5 多相位地址控制信号行为

因为 PHY 可以在每个 DFI PHY CLK 相位采样一组地址/命令信号发送给 DRAM,因此 MC 有对应 PHY 各个相位的多组地址/命令信号,能够在同一个 DFI CLK 周期里给 PHY 发送多个命令。PHY 同时接收多个命令后,分为多个 PHY 相位发送 DRAM。以 dfi_address_pN 信号为例,在 1:2 频率比时分为两个相位的信号:

  • dfi_address_p0,在 P0 相位有效
  • dfi_address_p1,在 P1 相位有效

原图 40 是一个 1:2 频率比的例子,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多相位地址控制信号的行为。图中 MC 只在 P0 发送命令,依次发送了一个读命令和写命令,因此只有 dfi_cs_p0 和其他 dfi_xxx_p0 信号有效。PHY 在每个 DFI PHY 周期轮流采样 MC P0 和 P1 信号,因为 P1 信号均无效,所以此时只是相当于 P0 信号被从 DFI CLK 域转换到了 DFI PHY CLK 域。

但是 dfi_odt_p1 信号是个例外,DRAM 的 ODT 信号是一个脉宽受控制的脉冲信号。PHY 轮流采样 MC P0 和 P1 ODT 信号,使 MC DFI P0 和 P1 ODT 信号的 DFI 时钟周期之和等于 DRAM 上的 ODT 信号 PHY DFI 时钟周期。这样 MC 就可以通过 P0 和 P1 上的 ODT 信号的长度,来控制 DRAM 接收到的 ODT 信号脉宽。显然,MC P0 和 P1 上的 ODT 信号需要是连续的,以实现 DRAM 接口上连续的 ODT 信号。

image.png

如果读者还没完全明了,可以继续参看下一个 1:4 频率比的例子,如原图 41 所示。

image.png

5.1 DFI 协议一些规定

这里赘述几条 DFI 协议多相位相关的规定,具体读者可以参考协议,结合实践体会:

  1. 即使 PHY 支持并处于多相位模式,MC 还是可以自由选择在单个相位,或者多个相位上发出命令。例外是上文提及地 dfi_odt_pN 信号和 dfi_cke_pN 信号,因为这两个信号需要 MC 在所有相位上驱动,以使 PHY 将其转换为正确长度的信号,发送给 DRAM。
  2. PHY 需要能够在任意相位上接收 MC 命令
  3. DFI 接口上所有信号的实现不一定需要相同,比如在 2T 模式中,MC 可以在 P0 和 P1 相位上驱动 dfi_ras_n_pN, dfi_cas_n_pN 和 dfi_we_n_pN,以加倍这些信号的有效长度,但只需要在 P0 或 P1 相位上驱动 dfi_cs_n_pN 信号。

6 多相位写数据信号行为

在 1:2/1:4 频率比时,和地址控制信号一样,DFI 数据以及数据有效信号也同样分为多个相位与 PHY 进行传输,以完成不同频率的时钟域转换。

写数据涉及的信号为写数据 dfi_wrdata_pN 以及写数据有效信号 dfi_wrdata_en_pN。

6.1 写数据使能信号

协议规定单个 dfi_wrdata_en_pN 有效周期表示 dfi_wrdata_pN 上正在传输一个周期的有效数据,因此所有相位上 dfi_wrdata_en_pN 有效周期数之和定义了有效写数据的数量(周期数 x 总数据位宽)。

如原图 42 所示,图中 P0 和 P1 相位上各两个有效 dfi_wrdata_en_pN 周期转换为 DFI PHY 域四个有效写数据周期。

image.png

6.2 数据位宽

以 1:2 频率比为例,因为 DFI CLK 频率是 DFI PHY CLK 频率的二分之一,并且 DRAM 在上升和下降两个时钟沿都会传输数据,因此 DFI 数据总位宽是 DRAM 数据位宽的四倍,如下表所示:

表 3- 不同 MC-PHY 时钟频率比下,MC 各相位的 DFI 数据位宽
image.png

可以发现表 3 就是在表 2 的基础上加了一行 DFI 单个相位数据位宽,事实上无论频率比,DFI 单个相位数据位宽是 DRAM 位宽的 2 倍。

PHY 在接收写数据信号时与地址控制总线相同,每个周期轮流采样 dfi_wrdata_pN 的 P0 和 P1 信号,将它们转换到 DFI PHY CLK 域,如原图 43 所示,数据字在 PHY dfi_wrdata 上呈升序顺序。

image.png

6.3 DFI 时序参数

DFI 多频率比系统中的时序参数与单倍频率比系统相同,没有什么特别的,主要是 t_phy_wrlat 和 t_phy_wrdata 两项参数,两者定义在 DFI PHY 时钟域的 PHY 采样时刻,单位为 DFI PHY 时钟周期,下表描述了两项参数的含义:

表 4- DFI 写时序参数
image.png

但有一点在多频率比系统中值得注意,我们知道 t_phy_wrlat 参数设置的目的是让 DFI write command 和 write data 在传输到 DRAM 总线时,两者的间隔满足 DRAM CWL 时序参数。因此根据需要 t_phy_wrlat 可能是奇数或者偶数。但是 t_phy_wrlat 参数定义在 DFI PHY 时钟域,MC 不能直接实现奇数的 t_phy_wrlat 参数。

以 1:2 频率比系统为例,MC 在发送写命令后,通过同时置起 dfi_wrdata_en_p0 和 dfi_wrdata_en_p1(使 PHY 先采样 P0),还是首先单独置起 dfi_wrdata_en_p1(使 PHY 先采样 P1),来实现偶数或者奇数的 t_phy_wrlat。

  • MC 首先单独置起 dfi_wrdata_en_p1,此时 t_phy_wrlat 为奇数,如上方原图 43 所示。
  • MC 同时置起 dfi_wrdata_en_p0 和 dfi_wrdata_en_p1,此时 t_phy_wrlat 为偶数,如下方原图 44 所示。

image.png

7 多相位读数据信号行为

读数据信号和写数据信号大致相同,包括读数据信号 dfi_rddata_wN 和读数据使能信号 dfi_rddata_en_pN。读数据使能信号的长度同样定义了读数据的周期数。

也有一些不同之处,包括增加了数据有效信号 dfi_rddata_valid_wN,PHY 置起该信号用于通知 MC 读数据就绪。

此外,这里读数据以及读数据有效信号的后缀不是 pN,而是 wN,原因是读信号并不和相位强相关,这点和写信号不同。后文会详细讨论读数据返回为什么与相位无关。

并且,协议在这部分强调了读数据返回的顺序问题,尤其是读命令的数据长度与读数据信号位宽不等时的情况。

7.1 读数据有效信号

DFI 协议规定由 PHY 通过置起 dfi_rddata_valid_wN 通知 MC 返回有效的读数据。我们知道读操作在 DRAM 上的延迟是固定的,从接收到到读命令到读数据开始返回的延迟是 DRAM CL 时序参数。那么 MC 算上已知的 PHY+MC 的内部延迟,和走线延迟(通过训练得到),那么读数据返回所需的时间对 MC 应该也是已知,事实上这部分延迟已经被 MC 算进了 dfi_rddata_en_pN 的延迟中。那么为什么不让 MC 在固定的延迟之后自行接收读数据返回呢?

笔者个人认为协议设计成 PHY 通知 MC 的初衷可能是因为 PHY 内部延迟存在波动,比如

  • 数据在跨越 DQS-PHY CLK 时钟域时,其异步 FIFO 指针有可能遇到亚稳态现象导致的额外延迟。
  • 在数据接收过程中,PHY 发现走线延迟因为温度或者电压的变化出现变化,对补偿走线延迟的 delay lane 进行更新,而且没来得及通知 MC(这种情况只是笔者的想象,产生条件比较极端)

DFI 读数据操作过程如原图 46 所示,MC 发出读命令后,发出了两个长度为 2 周期的 dfi_rddata_en_pN 信号,对应 4 周期的读数据,随数据返回的还有 PHY 置高的 dfi_rddata_valid 信号。

注意图中上下 MC 和 PHY 处的时序画的并不严格,只是示意图,所以会看到 MC 这里读数据出现得比 PHY 处还早。

image.png

7.2 数据位宽

数据以及读数据有效信号的后缀中的 _ w,表示 data word,一个 data word 包括一个 DQS 时钟周期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数据,也就是两倍 DRAM 位宽。1:2 频率比时,读数据总线划分为 2 个 read data word,1:4 频率比时,读总线划分为 4 个 read data word。

也就是说读写数据信号,dfi_rddata_wN 位宽和 dfi_wrdata_pN 位宽是一样一样的。区别在于 PHY 可以在一个 DFI 时钟周期内同时返回 dfi_rddata_w0 和 dfi_rddata_w1,如上方的原图 46 所示,所以信号本身不和相位对应,这也是 DFI 协议在这里着重区分写数据相位和读数据 word 的原因。

表 5- 不同 MC-PHY 时钟频率比下,MC 各相位/字的 DFI 数据位宽
image.png

7.3 读数据返回顺序

上节提到 PHY 可以在一个 DFI 时钟周期内同时,置起 dfi_rddata_valid_wN ,表示 dfi_rddata_wN 有效。

但是 DFI 数据需要保持 DRAM 返回的顺序,依次从 w0 - w1 - w2 - w3 上返回(以 1:4 频率比为例,1:2 同理),这条规则适用于同一笔读命令内的数据,也适用于不同读命令之间的数据(如果每笔读交易数据和 DFI 数据信号位宽不相等的话)。

以下举几个协议上的例子:

  1. 如原图 49 所示,1:2 频率比。第一笔读命令长度为 1 个字的数据在 w0 上返回,第二笔读命令长度为 1 个字的数据从 w1 上返回。
  2. 如原图 50 所示,1:4 频率比。第一笔读命令长度为 2 个字的数据 D0 D1 分别在 w0 和 w1 上返回,第二笔读命令长度为 4 个字的数据从 w2 上开始返回第一个字 D2。

image.png
image.png

7.4 DFI 协议一些规定

  1. DFI 初始化后,在 dfi_rddata_w0 上返回的第一笔读数据。
  2. 上一条更具体的规定是,dfi_init_start 信号置起后(对应 DFI 初始化,以及 DFI 频率比变化之后等情况),在 dfi_rddata_w0 上返回的第一笔读数据。
  3. PHY 只能在相位 0 改变读数据有效信号,使读数据在 DFI CLK 上升沿变化,同样是出于增大 MC 读数据采样 margin 的考虑。这是对 7.2 中读数据有效信号与相位无关说法的补充。
  4. MC 和 PHY 之间需要保持相同的读数据返回顺序,如果两者之间丢失了读数据顺序的同步,那么会有错误汇报或者重新训练来恢复顺序。表现在 DFI 信号上就是会有 dfi_ctrlupd 或者 dfi_phyupd DFI 更新信号的交互,PHY 和 MC 在 DFI 更新完成后,恢复读数据顺序,下一个读数据从 w0 返回。

7.5 DFI 时序参数

和写操作一样,多倍频率比系统的读操作的 DFI 时序参数和单倍频率比时定义相同,主要为 t_phy_rdlat 和 t_phy_rddata_en。两者定义在 DFI PHY 时钟域的 PHY 采样/发送时刻,单位为 DFI PHY 时钟周期

表 4- DFI 读时序参数
image.png

和写操作一样,读操作时 MC 同样存在如何实现奇数或者偶数 t_phy_rddata_en 的需求。

以 1:2 频率比系统为例,MC 在发送读命令后,通过同时置起 dfi_rddata_en_p0 和 dfi_rddata_en_p1(使 PHY 先采样 P0),还是首先单独置起 dfi_rddata_en_p1(使 PHY 先采样 P1),来实现奇数或者偶数的 t_phy_rddata_en。

  • MC 同时置起 dfi_rddata_en_p0 和 dfi_rddata_en_p1,此时 t_phy_rddata_en 为偶数,如上方原图 46 所示。
  • MC 首先置起 dfi_rddata_en_p1,此时 t_phy_rddata_en 为奇数,如下方原图 47 所示。

image.png

8 结语

本期我们讨论了:

  • DFI 时钟结构,DFI 时钟与 DFI PHY 时钟频率比
  • 1:2/1:4 倍速率 DFI PHY 时钟架构的优劣
  • 多相位地址控制信号、写数据信号以及读数据信号行为
  • 多相位情况下的 DFI 时序参数控制

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还会讨论相关的内容

  • DFI 读写操作行为以及读写相关的时序参数
  • DFI CLK 与 DFI PHY CLK 频率比动态更新
原文:知乎
作者:LogicJitterGibbs

相关文章推荐

更多FPGA干货请关注FPGA的逻辑技术专栏。欢迎添加极术小姐姐微信(id:aijishu20)加入技术交流群,请备注研究方向。
推荐阅读
关注数
10614
内容数
577
FPGA Logic 二三事
目录
极术微信服务号
关注极术微信号
实时接收点赞提醒和评论通知
安谋科技学堂公众号
关注安谋科技学堂
实时获取安谋科技及 Arm 教学资源
安谋科技招聘公众号
关注安谋科技招聘
实时获取安谋科技中国职位信息